/detail-81.html />
見面時總是溫柔體貼,你可以感受到他有多愛你,但有時卻感覺冷淡疏遠,讓你總是懷疑「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?」;你們可以徹夜暢談聊的很開心,卻總在你以為更靠近他一點時,又開始退縮。
你在這段關係裡不斷懷疑自己:「他到底愛不愛我?」
或者在確認關係後,忽冷忽熱的互動或每次意見不合,當你認為該好好談談的時候他總是迴避爭執、問題,你們總是吵不起來,更多時候是你單方面的發脾氣,讓你在這段關係越來越疲憊,你看不見他想一起「努力」、「成長」的動力。
那可能不是他不愛你,而是你愛的很可能具有迴避型依戀特質的他。
他們不是不願意,更多時候是恐懼。
要真正愛一個迴避型依戀者,首先必須了解他們表面行為與內心想法的巨大落差,很多時候,他們說的話和真正想的完全不同,他們內心常有的獨白:
「我不能讓自己太需要他」 - 他們從小學會了不依賴別人才安全
「如果我表現得太在乎,會不會被看不起?」 - 他們害怕脆弱被利用
「保持一些距離比較好」 - 距離讓他們感到安全
「我不想成為負擔」 - 他們寧可自己承受也不願麻煩別人
「如果我們太親近,最後分開會更痛」 - 他們用理性保護感性
有這樣的心態大多源自於成長時期的情感創傷,和父母、家庭之間的關係通常不能提供健康的安全感,這樣的他敏感、膽小,生存的本能會把自己藏得很好避免受傷。
這樣的人通常都會在熟識前展示他的獨立、成熟和情緒穩定,因為壓抑了天生的依賴需求讓他們為了生存,逼迫長出了很多比他人更堅強的心智。
當關係變得親密時,迴避型依戀者會產生類似「戰或逃」的生理反應,學會將情感與行為分離。
即使內心洶湧,表面也要保持冷靜,對於情緒的波動是恐懼的而不是喜悅的,無論是面對自己的情緒或他人的都會認為那是不可控的危險因素,因此經常會用邏輯和理由來解釋情感問題,避免正視內心的恐懼。
尤其在關係進入需要溝通的狀態(意見不合、爭執),他們會先預設對方最終會傷害自己,所以先一步保護自己,在情感上切割,認為自己:「只要做足準備就不會被傷害了。」
建立安全感的溝通原則,那些童年在親密關係裡沒有經歷過的穩定要在關係裡落實。
保持耐心和一致性:不要因為他的冷淡而立即改變你的態度,對他們來說強烈的愛不稀奇,持續且不間斷長遠的愛才是不可多得的。
給予充足的個人空間:這樣的他們通常敏感,日常需要很多時間和自己相處,消化日常的情緒負擔,給予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能喘口氣非常重要。
承諾兌現,用行動證明自己可靠性及可信任:他們對於親密關係信任感極低,潛意識認為失望是必然的,再小的事能成功兌現對他們來說都是獎勵和重建信任的重要磚瓦。
直接但溫和的表達感受,不用過多的激烈情緒刺激:難免會有爭執的時候,在不傷害彼此的前提下說明自己的感受,明確自己的立場是「為了能讓彼此更好」、「我很愛你,我也知道你愛我」,切記不要懷疑或投射自己的負面情緒「是不是不愛我了?」會讓他陷入自我懷疑:「我盡力了,做再多對你來說都不夠對嗎?」
愛上這樣的他勢必是辛苦的,迴避型依戀人格渴望愛又恐懼愛,對他們來說愛是自小渴求卻得不到的獎勵,再一次次失望裡長大後面對愛情自然會出現這樣矛盾又衝突的反應。
緊握在手裡的寶物既握不住又可能傷害自己的恐懼是一輩子的創傷,建議每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你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,也建議有餘裕可以透過諮商、身心科等專業療程讓自己可以更正視這些問題,一步步成長,往更穩定且有愛的餘裕自己前進。